馬術治療的奇兵:德籍林嫵恬

文/小面族

馬術治療是一種特別的復健治療方式,它是利用馬匹做為治療的工具。根據研究顯示,治療性的馬術訓練效果遠比傳統的復建治療好很多。馬術治療源自西元5世紀時用來促進傷兵的體能活動,直到1980年代以後,歐美各地不斷地成立身心障礙者的馬術活動與團體。目前北美地區已有超過300個正式的馬術治療中心。

台灣在10年前由一位腦性麻痺家長首先推動這項活動,繼而有民間團體積極發展,但礙於場地與馬匹,難有突破性的發展。「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啟智技藝訓練中心」因有自己的馬場與訓練用的馬匹,2004年5月,他們與「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共同合作,於中壢市希望馬場,成立了國內唯一身心障礙者專屬的「台灣馬術治療中心」,期待結合兩個單位對馬術及早期療育的專業,透過適當的課程與治療技術,提供身心障礙者另一個復健治療的空間。

現任「台灣馬術治療中心」總監的林嫵恬,本名 Uta Rindfleisch-Wu ,為德籍台灣媳婦,住在台灣已經23年,並擁有北美身心障礙者馬術協會(North America Riding for the Handicapped Association,NARHA)馬術治療教練執照。林教練的中文說寫能力一級棒,參加馬術治療的小學員都不覺得她是外國人呢!

林教練因為有一個腦性麻痺的女兒而接觸到馬術治療的領域。幾次失敗的經驗讓她了解到,在台灣這個「馬術沙漠」裡,單槍匹馬從事馬術治療的難度相當高。偶然間,她碰到「心路基金會」的林主任,而於2004年5月被帶到希望馬場參觀,當下心裡重新燃起一絲希望。這裡有一群人跟她一樣,正努力推動身心障礙者的馬術運動。他們已經努力了一段時間,也付出了不少的精神與金錢,並且在推動身心障礙者馬術運動繳出一些成績,有二位智能障礙選手在2003年愛爾蘭特奧會贏得二個第四名。就這樣,林教練再次投身她熱愛的馬術治療領域。

2004年5月,「台灣馬術治療中心」第一次招生,共有11個小孩子參加了第一期的團體班。目前已有79個個案參加過馬術治療的課程,2006年4月即將開辦第七期團體班。這還不包含來過馬場辦校外教學的特教班成員及啟智技藝訓練中心的學員。成立之後的二年內,林教練的經營團隊舉辦過許多別緻、精彩的活動,例如:馬術治療發表會、「2005第一屆希望盃馬術友誼賽」、馬術戲劇表演「國王嫁女兒」、馬術治療特會(師資訓練課程)等。2006年4月15日則將舉辦「2006第二屆希望盃馬術友誼賽」。

目前擁有8匹馬的台灣馬術治療中心,共聘有2位教練、1位物理治療師、1位助教練,還有4位「台灣省私立啟智技藝訓練中心」的身心障礙員工(其中2位在2003年愛爾蘭特奧會贏得馬術獎項),以及18位志工。馬術治療是一種相當昂貴的治療模式,為了減輕家長的負擔,他們所收的學費僅及成本的一半,但仍有許多家長無力承擔。台灣馬術治療中心每個月的經常開銷約需20萬元,除了向聯勸申請補助外,還有一些小額捐款,其他的不足額由「台灣省私立啟智技藝訓練中心」幫忙支付。態度謙虛、行事低調的林教練說:「我深信,只要做得好,慢慢會有更多的人來幫忙與支持。來自企業的志工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本期(73期)DIN電子報感謝「台灣馬術治療中心」的熱情協助。有了「台灣馬術治療中心」,形同馬術沙漠的台灣,終於讓腦性麻痺兒、自閉兒、多障兒得以享受貼近馬匹的愉悅感,從而找到自信、快樂及健康。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