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面族
失智症是發生在中老年人的病症,造成記憶及其他大腦功能的減退,並影響患者工作或日常生活。署立屏東醫院指出,根據國內、外研究推估,65歲以上失智症的盛行率大約2.5~5%,而且隨著年齡的成長,比例也相對增加。截至2005年底,台灣地區失智老人估算約有12萬人,屏東地區就約有5、6千人。不過,目前台灣地區針對失智症提供專業照護的醫療機構寥寥無幾,而且資源多集中在北部。
2005年,該院獲得衛生署的補助,引進日本最人性的化失智症老人照護模式——「團體家屋( Group Home )對應型共同生活家庭模式」,投入鉅資建置失智照護中心——「憶難忘家園」,並於2006年5月1日正式啟用,提供中、輕度失智者有尊嚴、可安心居住的環境,希望藉由親情的維繫,延緩他們退化的程度。
所謂「團體家屋對應型共同生活家庭模式」,是以健康、活躍、快樂的生活,提供保有自我尊嚴的生活,讓個人的生活能力發揮到最大極限。以維持其所習慣的生活型態,以生活即復健為目標的照顧導向,緩和認知障礙並存問題的行為,協助高齡者本身的自立。讓失智症高齡者「過一般人普通的生活」成為可能的事,也帶給家屬喘息的機會。
根據2004年6月《社區發展季刊》106期,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莊秀美教授的專文「長期照護的新趨勢——日本的「小團體單位照護」指出,「團體家屋」為針對痴呆症老人的小規模收容機構,是目前日本失智症老人照護的主要機構型態,機構規模以容納5~9人為事業單位。強調失智症老人的生活正常化,為減輕老人失智症狀,採小規模共同生活場域及空間的照護方式,營造「如家」的軟硬體設計,讓老人猶如住在家中一般,藉由失智症家屬成員的參與,可控制並減輕失智症老人的症狀以達到治療、支援效果。「團體家屋」於1985年創始於瑞典,目前,對於失智症老人等重度需照護者的照護方式,團體家屋已成為世界性趨勢。日本於1994年成為政策性課題,1997年制度化。
2005年1月,經建會曾邀請具有長期照顧服務體系實務經驗的專家水野陽子來台指導。該會經研處的文章指出,所謂「失智老人團體家屋」,就其服務內容來看,有如「失智症老人日間照護」之延伸,其在小規模生活場地,由團體家屋的職員負責提供三餐、清洗服務,一起共同生活,讓受服務者的症狀維持穩定,而有助於減輕照護的成本負擔。其共同之特色為:房間個人化、生活環境家庭化、照顧服務個別化,以營造一個像原來自己家庭一樣快樂生活的家,並提供受照顧者隱私的空間。
署立屏東醫院院長李建廷表示,失智照護工作不但費時也費錢,為配合政府醫療照護政策,就算賠錢也要做。該院是以未來二、三十年的眼光做照護工作,兼具安養照護及預防治療,是全台第一家以人的照顧為設計概念的失智中心。
設於醫院4樓的「憶難忘家園」其收容人數為20人,有單人房16間及雙人房2間,進住者可隨性布置自己房間,房內的地毯及座椅都有感應功能,患者起床,護理人員馬上知道。「憶難忘家園」負責人李騰秋護理長,本身曾服務於精神科5年,雙親也都是失智症患者,因此是院方屬意的最佳領導人選。目前「憶難忘家園」的醫護團隊,除了專屬的護理長1人、護士2人、照顧服務員4人之外,尚有院方的神經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營養師、職能師、社工員、志工及家屬等,陣容十分強大。接著,該院5樓也將成立失智老人日間照護中心。該院本來即設有護理之家,未來,該院可能成為老人專屬醫療院所。「憶難忘家園」不會擴張病床,但可能走向社區化,輔導有意願的鄉鎮市公民營單位成立「團體家屋」,落實小而美的社區照顧的理想藍圖。
相對於頂級的軟硬體設施,開幕近4個月來,「憶難忘家園」目前的住民僅有4人。這跟知名度未打開、南台灣民眾社經條件較低落以及對失智症的認知不足,都有關係。請幫忙將它推薦給家有失智老人的南部朋友。
本期(78期)DIN電子報感謝署立屏東醫院失智照護中心「憶難忘家園」的熱情協助。
Tags: D78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