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說員到志工

文/Debra

自從第一次在大安森林公園擔任解說員後,士珊便開始對身障領域的相關議題產生興趣,不但在參與活動後會跟銀行的同事分享,連牽手無礙志工培訓課程,士珊也拉著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志工一起參加培訓。

在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擔任志工的士珊,從小就有跟身障者相處經驗,家裏有個表弟是語障人士,雖然無法如常人般開口交談,但家族裏若不是比手語就是寫字跟表弟互動,加上表弟一如常人般結婚生子,士珊從未覺得身障者需要什麼不同的對待方式,但在參與「牽手無礙 親近自然」的合作案後,士珊才發覺,原來這個社會對待身障者的態度,並不如他們家族般的自然無礙。

士珊說當初開會規劃活動時,與會團體分享了一個視障朋友要到法國旅行的故事,出發前這位視障者的家屬紛紛表示「看都看不到,幹嘛浪費錢去玩」的意見,然而在克服障礙完成法國之旅後,這位視障朋友說「法國的空氣聞起來跟台灣的不一樣」,這樣一句話感動了士珊,但在幾次參與活動下來,她也逐漸感受到整個社會對身障者存有預設立場,覺得他們達不到什麼、做不到什麼,或者,他們不需要什麼。

在一次的車禍受傷後,士珊深刻的感受到整個台灣社會對待身障者的方式,平日只花三分鐘就到車站的路程,受傷後寸步難行的士珊卻整整花了半個小時才完成,當時的他體驗到平日不注意的環境與路面,在此刻卻是如此不平難走,她的傷會好,但身體無法恢復機能的身障者卻必需永久忍受這樣的不便!當時士珊認知到無障礙環境並不是特定為身障者而設計,受傷的人、孕婦、甚至我們會年老行動不便,我們都會需要無障礙環境!

一有空檔就會參與牽手無礙擔任志工的她,其實也在幾次的活動裏,了解到要服務不同個性的身障朋友並不容易,有時參加活動的身障者物品準備不齊全,她想提供一些小物品(如遮陽物品)讓對方在活動過程中,身體較為舒適或安全,這樣的好意卻不被對方認同,雖然她並不勉強對方要接受,但卻著實讓她擔心整天活動會造成參加的身障朋友有身體上的不舒服。  志工擔任久了,士珊跟黃怡蓉一樣開始會對身處的環境有敏銳的觀察力,去年6月去俄羅斯旅遊在旅館吃飯時,士珊下意識脫口而出「這間飯店很糟糕,連最基本的無障礙設施都沒有」,讓他同行的朋友笑到不行,不過無障礙設施是對身障朋友最基本的尊重,也許下次有機會,牽手無礙的NGO團體會帶身障朋友來一趟俄羅斯之旅呢!

(本文受訪者為中華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擔任志工黃士珊)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