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障生的現況與未來

作者:  呂秀娟

「高雄市學習障礙教育協進會」成立至今已邁入第九年了。成立之初是個很簡單的意念,當初在不知道孩子是學障時的焦慮與無助,如果不是有一群推廣學障的家長,讓我知道了什麼是「學習障礙」,我可能也還一直在摸索、無助之中,所以也很願意將這份心情傳遞出去,就這樣一個信念才有了「高市學障協會」。

在協會的運作當中,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學障相關的不同層面,這當中包括了社會大眾、家長、學校老師、教育主管單位及專家學者,也因為有了這些互動的關係,也讓我感受到一些學障現況。剛開始最大的感受是「學習障礙」這個名詞,似乎在現今的社會裡還是個相當陌生的詞彙,每次提到學習障礙,在一般人的認知裡,就等同於「智能不足」,所以家長在察覺到孩子在學習上的困難時,往往比較難接受孩子是學習障礙的事實。

學校的束手無策

我們也發現到學校的老師對什麼是「學習障礙」,大部分也都還只是很基本的認知,對於輔導及教學策略幾乎是束手無策,包括部分的資源班老師。大致的原因是:

1. 資源班老師流動律偏高,當已經略有概念要如何輔導時,卻可能又要轉換職務了。而資源班本身又是不分類資源班,面對所有各種不同障礙類別,資源班老師實在是分身乏術。除非是有心的老師,再加強其在學習障礙方面的特教知能,否則每個學障生的個別差異性,也著實無法能有適切的輔導。
2. 學習障礙也是在最近這幾年才被特別關注,對於學障生的認知不足,也沒有太多的個案來讓老師有經驗的累積。當然這也涵蓋了普通班老師及資源班老師,所以學障生在普通班級並不太容易被發現。
3. 資源班老師與普通班老師及行政單位,在溝通上也時常會有狀況,讓資源班老師在執行上較難以發揮。

對於這樣的現況,似乎不是短時期內就能有所改善,那麼我們的孩子又該如何自處於這樣的環境呢?孩子的成長是不等人的,所以協會也時常在呼籲家長,一定要家長先自我成長,因為只有自己最清楚孩子的狀況,也可進一步協助老師來幫助我們的孩子。否則的話,你自己都不關心自己的孩子,又要如何能要求老師要關心呢?

家長的迷惘

曾經參加一個身心障礙的會議,在與會中有許多的身障團體代表,包括語障、聽障、視障等等,大都談到的是孩子的受教權,與安置輔導的一些議題。整體而言,每個障礙類別雖然有其不同的需求,其實都還是有些共通點。但是若去探究其背後的意義,我們最大的期望,不就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嗎?

例如,有重度殘障者,孩子的成績是有能力進到較理想的學校,但是因為其身障的問題,讓他無法順利進入,家長當然無法接受。但是,站在孩子的受教權而言,他應該有權利進入的,而不應該只是因為他們殘缺的問題,就被排除在外。同理可證,如果以學習障礙的學生而言,他們的學業成就都不會太理想,但是若他們因為其學障身份加分而進入家長所期望的學校,真的就對孩子較好嗎?還是應該以孩子的實際需求為主才對呢?還有,當我們努力的在為孩子爭取權益時,學校的輔導配套措施是否也能跟上呢?

在這裡就讓我們有所醒思,到底這是「孩子」要的,還是「家長」所期望的?其實有許多的時候,暫且不談是否有身心障礙,大多數人都還是會要求孩子遵循家長所期望的。曾經有位朋友問我,學習障礙的孩子,其實只是在課業上的表現比較不理想,但是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學習」並不一定就會有問題,所以不應該稱做「學習」障礙,因為他們是可以「學習」的,比方音樂、美術或其他技能。事實上,一般我們所談到的教育八大智能,要達到全能幾乎也只是少數,有人音感較好,所以就較能表現其音樂的天份,美術天份較佳,就較能表現他的繪畫能力,那麼為什麼孩子只是在文字認知、或理數認知上表現不理想,我們就要稱他們為「學習障礙」呢?

重要的是我們到底要什麼?譬如當我們談到如何去輔導學障生時,一直以來我們期望的就是輔導其學習技巧及策略,學習「如何去學習」,而並非在課業的補強,事實上當你已經學得學習技巧時,課業自然就提升了。我個人非常支持這樣的理論,不過這是要在早期發現的前題下,才有較大的機會,否則可能就真如某教授提到,都已經到了高中職了,還需要輔導什麼呢?就只要好好的加強其技能就好了,去發揮他的優勢能力才重要。那麼我們又要回應了,如果真如所言,那麼學習障礙的孩子,是否就永遠進不了專科,更不用談大學以上了?

其實這又是另一癥結所在,一定要上大學才會有好未來嗎?即使他沒有學習障礙問題,也不一定會讀到大學,不是嗎?事實上,這應該是社會價值觀與現實生活面的問題了。因為大家都認定有高學歷才會有好未來,所以身為凡夫俗子的我們,當然也就在這樣的觀點下,不能免俗的要求我們的孩子一定要盡力而為了。

其實任何的事情、任何的觀點都有其一體兩面的看法,真的是非常值的身為家長的我們好好的去省思。但是身為社會大眾的一份子,您的觀感又是如何呢?

(作者為「高雄市學習障礙教育協進會」理事長。本文由該會提供,感謝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