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靜
大學時期由於自己的興趣修了學前特教的學分,當時學前特教的課程遠比一般幼教課程來得沉重又嚴格,幾乎快把原先的滿腔熱血給磨光了。真正進入職場後,發自內心感謝當時的自己,撐過一學期近30學分的生活,才能讓我有機會踏進這個領域中,讓我更加了解早期療育和特殊教育。
前些日子,順手翻了翻大學時的舊資料,看到了特殊教育的發展史。最早接受特殊教育的是視障和聽障的孩子,其他障礙類別卻因為醫學上尚未研究而被忽略。看到這些字句後,在腦海裡思考著,當時的人們會是如何看待這些既不是視障也不是聽障的孩子呢?而這些孩子又在當時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自己和他的家人又承受著 什麼樣的異樣眼光呢?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在一個公園的沙池中,一個一般的孩子在裡面玩,突然間,有個不太一樣的孩子開心地跳進沙池裡,在旁看著孫子玩耍的奶奶,緊張地將孫子抱起來說:「唉唷,這樣不知道會不會傳染給我們家金孫?」故事沒有繼續說下去,但是誰都知道,這個不一樣的孩子會有多麼傷心,甚至是他的家人會承受多大的心理壓力。這是發生在幾年前的台灣社會裡,可想而知,百年前的人們又會有什麼讓人傷感的反應。
這些資料讓我在心裡反覆思考了好一陣子,當我們每天走往台南縣「伯利恆文教基金會」的路上,就開始想著今天的課要怎麼上,如何讓孩子在我們的教育中進步等等;當爸爸媽媽帶孩子走進伯利恆時,想著孩子一天天會有什麼樣的成長,而自己又要為孩子做些什麼等等。然而在這個社會裡,仍然存在著對早期療育及特殊教育不甚了解的聲音,我們該做的,除了讓孩子學會生活的技能外,更需要把正確的知識傳遞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讓我們的孩子走出校園時,能受到鼓勵和支持;讓我們的孩子進入社會時,能有著平等的待遇;讓我們的孩子站在人群中,不再是社會的負擔,因此,我們的孩子更需要早期療育相關知識的傳遞,讓他們真正地回歸主流,無罣礙地融入社會。
期待我們在和孩子互動時彼此的成長,更期待孩子們的未來。希望我們能見證孩子們進入平和無礙的社會,在那之前,別忘了告訴您身邊的友人,早期療育的重要唷!
(作者為「伯利恆文教基金會」慈母幼稚園融合中班老師。本文轉載自2008年4月伯利恆會訊第39期,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Tags: 102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