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版「一公升の眼淚」

文/高宜鳳

一百多年前,「小腦萎縮症」就已存在於每位病友的家中,只是早期大家誤以為,漸漸不能走路的現象就是中風。直到二十多年前,醫學進步後讓大家對這個困惑數代家族的病症,有了新的概念,也確知它真正的病名叫做「小腦萎縮症」。

說到小腦萎縮症,可能有很多人不了解這是個什麼樣的疾病,但兩年前的一部電影、連續劇及書籍「一公升の眼淚」,讓很多年輕學子及他們的家人落下感動的淚水。而在真實生活中小腦萎縮症病友家庭,也同時上演真人真事的「一公升の眼淚」。

七年前,一群渴望尋求支援的病友及家屬,共同組織「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目的就是想藉由彼此的經驗分享、互助、共同尋找資源,以幫助世代受疾病所苦的家人及發病的自己。

這是一段艱辛且困苦的長期抗戰,七年來我們努力地募集社會資源,用盡所有的力量,透過媒體的宣傳,找到五百位會員的加入,成為罕見疾病最大宗的一支。

籌備初期沒有經費,某位病友為一企業家,發病後痛苦萬分,經探訪過其他病友後,發覺自己已相當幸運,發病後的病程緩慢,終能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也發心將座落於台北市萬華區靠近西門町的房子借我們使用,靠著這間辦公室,我們得以推廣業務及服務病友。

因服務對象遍及全台且幅員遼闊,故於三年前在台中設立中區辦公室,服務中南部的病友。因募款經費得來不易,理監事會在預算上總是相當嚴謹的為經費支出把關,且希望穩紮穩打後,再逐漸將服務的廣度繼續延伸。

2008年4月20日,位在鳳山的南區辦公室終於在病友的期待中成立了,為的就是落實在地病友的服務。目前雖僅有一位社工員,但病友的使用率相當的高,大家都喜歡到這歡樂的地方聚會。因南部的空間較北部寬敞許多,故可規劃獨立的會議室、交誼廳、健身房、茶水間、還有儲藏室。雖只有一位社工員的編制,卻大大的吸引病友前往諮商、復健、聯誼、上課,足見當地病友渴望成立辦公室的願望獲得滿足。

接下來也因辦公室的成立,帶來一連串的課程,如:發聲治療、音樂輔療、藝術治療、「(高師大)吶給說話者語音實驗研究」等。為的就是帶動病友及家屬,收起生病後的悲情,找到如台北辦公室無償提供房屋的病友般快樂的思緒,再去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病友。

回顧協會七年前,從聘請一位社工員開始,到目前共有十位工作人員的蓽路藍縷的過程,就要感謝許多默默支持我們的捐款者,沒有這些善款,協會的會務則無法推動的如此順暢,中南區的辦公室,也或許無法能這麼快的成立。

回首來時路,是一段不堪且殘忍的人生歷程。夫家兄弟五人因三人遺傳自母親的小腦萎縮症,陸續於壯年時期肢體退化終致成為植物人,且有兩位已相繼過世。期間最辛苦的過程,莫過於內心的衝擊,從獲知是遺傳疾病後的震驚、悲傷、調整情緒、適應生活,到面臨經濟問題、再到未來孩子被遺傳的風險……,都是要學習的生命課題。因衝擊太大,促成我們成立病友協會,以幫助更多像我們這樣的家庭,也是協會成立的初衷。

(作者為小腦萎縮症病友家屬,現任「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本文由該會提供,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