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芳教養院事件發生後,關於身心障礙的服務應該是在機構?還是社區?障礙者是否有所選擇?家長的照顧重擔誰來幫忙?專業工作者的支持在那裡?各方有諸多的探討與想法。這篇文章,我們想回應的是,服務並不是只能這樣不能那樣,看見問題也要看見努力。應多元發展、多種選擇,讓障礙者有所選擇,讓照顧的重擔可以有人幫忙,才是整體社會之福。希望政府部門,重視多元發展看見照顧的壓力,社區與機構的服務模式都應該積極推動;希望各界先進,能持續給予障礙家庭更多的支持,設置各種服務時,可以增進理解減少鄰避效應,在生活中給予關懷與鼓勵,所有的推動都非一朝一夕,需要政府部門的魄力,專業人力投入與社會更多的支持。
讓身障者認識權利進而發聲
智障者家長總會自2008年開始積極培力智能障礙青年,早期從家長團體、社區服務單位開始,一路陪伴青年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進而認識《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CRPD),了解自己的權利,為自己發聲、為自己做決定。十幾年來智總不斷投入青年自我發聲的培力,邀請來自社區及機構的青年一起認識學習CRPD,希望有一天,智能障礙者也能成為參與障礙相關政策的一員,為提升台灣障礙者權益盡一份心力。
這些年來,青年的改變成長有目共睹,越來越多全日型住宿機構,願意支持和陪伴住在機構內的青年,一起加入培力的行列。除定期的會議、活動的參與外,在機構內也組織起青年團體,讓住在機構內的青年也能向機構表達其意見與想法,從生日會的舉辦、外出活動地點的選擇、更有機構青年開始學習規劃出遊行程,這一切都是機構在支持並提供青年參與表達和選擇的機會。透過以上的實際行動讓我們明白,青年意見的發聲,已經不在僅限於家中、社區,提供青年自我決定的機會,已逐漸成為台灣的全日型住宿機構服務的一環。
建議服務策略邁向多元發展
台灣近年來,去機構化的思潮不斷地被喚醒,但不代表著現行全日型住宿機構提供給智能障礙青年的照顧與協助的重要性是可以被忽略,或全盤否定的。大家常常認為機構違反人權、迫使障礙者沒有選擇權,這些印象是否也停留在過去的歷史記憶中?十幾年來,身心障礙機構和相關工作人員的用心付出、努力優化服務品質,這些努力的汗水是否應該值得正視、給予鼓勵?機構積極正向的改變,也該傳遞給因為極少數機構不當對待障礙者的新聞效應背後,擔憂孩子未來的家長們。
提供障礙者更多的居住選擇,是台灣社會福利發展很重要的目標,但去機構化的思潮,也不應該抹滅現行機構所提供的專業化服務,帶給障礙者的改變與家長的安定感。台灣的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服務已不是30年前的封閉式服務,評鑑指標中也不斷的要求必須提供社會參與及青年自我決定的機會。障礙者不會不知道什麼是汽水,因為社區參與活動最常去的是超級市場,他們可以自由選擇要汽水或果汁。在推動去機構化的同時,我們也不應被早期機構的印象所框架住,唯有 #從現行的機構服務中,看到逐漸可以 #轉銜至社區服務的可能性,才能逐步建立起共同推動社區服務的合作模式,#讓未來的居住選擇可以更多元與繽紛。
✍️【本文轉載自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原文刊載於《蘋果新聞網》「蘋評理」即時論壇】
✍️捐款支持智總,一起陪伴障礙家庭 💖線上捐款
Tags: D257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