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與激勵相互效力

文/張玉仕老師

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自去年7月開始,連續六周舉辦視障長輩的生命意義成長團體,六週以來,週週都可看到成員在改變。是的,人會改變,而有些改變會在團體作用之下發生。以下來談談我所看到成員們的改變,以及改變是怎麼發生的。

亞隆(Yalom 1995) 在團體治療的研究中,提出11項團體具有療效的原因,也就是影響成員的11個團體作用因素包括:希望灌注、普同性、資訊交流、利他性、原生家庭矯正、社交技巧、行為模仿、人際學習、凝聚力、宣洩、存在意識。

6次團體中,每一次皆有15分鐘簡單的肌力訓練習作,強調簡單的運動要持之以恆。這個歷程,一來增強成員平日自我照顧意識,二來做為團體暖身,成員們在筋骨活動後,心理也跟著活絡起來,接著我再依設計的主題進行團體內容。

凝聚力是團體吸引人的重要原因,參與者感到被接納,覺得這是「我們的」(we-group)團體,對「我們的」團體感到溫暖、有歸屬感,而願意出席。有人會協助遲到的成員跟上進度,並藉著彼此問候織成團體網,這會為we-group感加分。成員對其人提供協助,感受到自己的正向優點,而因付出而喜悅(利他思想)。

在某次課程分享生命中的挫敗經驗時,很多人都分享失明經驗,這種普同感,讓成員接收到其他人也有類似的問題與感受,降低了孤獨感。而比較活躍的資深老大哥(成員中79歲,最高齡),提出自己如何克服自卑和努力打拼事業有成,在父親去世前,獲得全家肯定,自己大受安慰。他常鼓勵其他仍感困頓、憂鬱的人,給予溫暖和關懷,是團體中深具影響力的一員。這讓其他人能經由別人的觀點,更了解自己的問題所在,這是為人際學習與示範的療效因子。

 

一位視障的女性長者正在捏黏土

 

有成員第一次來即表示自己不擅人前表達,藉由多次小組分享後不再害羞於表達,甚至團體結束時,唱一首歌送給大家,其社交能力大有進步。討論病人自主法案和生死議題,是將團體帶向情感宣洩、資訊交流和希望提升。死亡禁忌話題能自由討論,有人提到簽妥器捐和安寧意願卡等,並提到需要經過家人同意的兩難,在場為妻的表達了不捨與罣礙,成員彼此關心心境,進一步思考問題的多面化,有了對生命的看法和生活態度的改變,成員看到別人的開放和進步,也會受到幫助而產生樂觀的想法。

創作和學習本就帶來自信與愉悅感,最後一次團體黏土創作,雖有成員一開始表示沒做過也不會做,但當聽完幾首童謠,腦中冒出了自己打天下的創業招牌,就捏出了創業標誌;有人捏出盛滿豐富心靈的杯子,有人作鮭魚逆流,每樣創作過程皆充滿喜悅。團體在聲聲彼此祝福中結束了,而屬於團體的美好記憶會繼續迴盪。

為什麼人在團體中會改變?改變來自團體滿足了成員安全感、支持、歸屬和學習的需求,因著互信,可談出當前生命的困境,並漸漸深入溝通自己對死亡的無懼和死後安排,而互相支持和完成創作的歷程,豐富了團體參與感,轉變就層層堆疊起來。

還有什麼是帶來改變的原因 ? 我想基金會一年多來舉辦各類型的活動,如:音樂、運動、戲劇課等,聚集了熟悉度,讓成員有機會由各層面抒發感受,或探討問題,已累積的轉變經驗,也是此團體成功的很大因素。

(本文轉載自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那些視障爺爺奶奶教我的事-盲朋友的好朋友」電子報3月號,感謝基金會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