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慧芳講師
從聽力受損的小BABY戴上助聽器,第一次聽到聲音而展露出微笑的影片中,讓我們感受到「聽見聲音」對孩子而言,是一件多麼特別的禮物;然而聽見聲音->聽清楚聲音->聽懂聲音->聽懂口語->學習口語,這樣的語言形成的歷程,對於一般孩子而言,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對聽損的孩子來說,卻是要用一輩子去努力的人生大事。
大部分的人並不能真正明白,聽力不佳的狀況會造成什麼樣的困擾,甚至許多老師和家長都會有誤解,認為只要聽損孩子戴上助聽輔具,聽得到聲音,就可以排除學習上的困難,但是事實並沒有這麼容易,從聽見到聽懂聲音,再到聽懂說話進而開口說話,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很多學習和練習;有部分孩子即使戴上助聽輔具,仍然無法聽清楚或聽懂聲音,學習說話更是難上加難。
在校園中進行有關聽損兒的宣導活動,首要目的是希望能讓大眾增加對於聽損兒的認識,從了解而知道如何相處;透過角色扮演讓幼兒明白需要面對面和聽損兒說話,助聽器和電子耳都是需要小心避免碰撞及潮溼的環境、讓其他孩子體驗助聽器裡的聲音,感受與自己耳朵所聽到不同的聲音品質,同時也讓聽損兒自己及其他人知道,聽力受損雖然會帶來學習上的不便,但仍可以好好發揮所長,在適當的場合貢獻一己之力。
面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孩子,宣導的內容與方向也會不同,國中階段的孩子,希望能讓一般同學理解聽力損失在學習與生活上的不便,以及在課業與學習上如何能夠和聽損同學一起成長,小學中、高年級階段,除了讓一般生了解助聽輔具的重要性,更希望能和聽損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階段,會使用故事或扮演,讓孩子可以體會如何與聽損孩子互動與遊戲。
還記得在幼兒園的其中一個宣導場次,以扮演的方式讓孩子參與演出,當劇情呈現一個孩子想要跟聽損兒一起玩,但是卻因為對方沒有聽見而一直被忽略,其他坐在台下的孩子很熱心地提供方法,”你要走到她前面跟她說話”、”要慢慢說,要說清楚”、”可以再說一次”……在另一個班級裡,班上的聽損兒雖然配戴人工電子耳,大部分是使用手語溝通,全班的孩子和老師一起主動學習手語,希望可以和他互動……這些出自於孩子們內在的良善與溫暖,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喚起更多社會上的共鳴,這也正是聽損兒最想「聽」見的「幸福的聲音」。
(本文轉載自新竹市聲暉協會第39期會訊,感謝協會慨允轉載。)
Tags: 218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