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無礙,親近自然」活動——細說從頭

文/徐銘謙  NGO協力「牽手無礙,親近自然」已經邁入第四個年頭,面對許多新加入的朋友,或是進行新團體拜訪的時候,總是會被問到「最初是怎麼開始這個構想的?」第二個有關的問題是,「究竟是什麼理念讓這麼多團體願意持續合作下去?」

二○○四年年初,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堃宣布「十大名山高山纜車計畫」,要在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等百岳上拉設纜車,那年前後出現很多令人憂心的這類「建設」,主要目的都圍繞著「觀光客倍增計畫」,而我們擔心的是,觀光客還沒來得及倍增,自然生態就被破壞殆盡了,觀光資源既毀,何來觀光客?

在五三○這一天,包括523登山會、生態登山學校、荒野保護協會、師大環教所、自然步道協會、台大自然保育社、週週爬郊山等登山、環保社團發起了「愛山林,反纜車」大遊行,宣示「正宗愛山林的十種方法」:

  1. 用最自然的方式接近自然
  2. 重建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3. 以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互相幫助的方式認識自然
  4. 登山不等於攻頂
  5. 爬山不是用腳力,是要停、聽、看、想
  6. 山林不只屬於我們,更屬於居住在當地的豐富物種
  7. 山林讓我們呼吸,我們也要讓山林呼吸
  8. 登山不是挑戰體能的極限,而是細細觀察自然多樣的變化
  9. 面對自然讓人懂得謙卑,而不是證明人類的偉大
  10. 人向山林走去,更能感受心與心之間沒有距離

遊行結束之後,參與的團體都在討論,那下一步呢?如何凝聚這股力量共同來延續正面運動的能量?

因為當時政府說詞是,「你們好手好腳的人霸佔山,…蓋纜車是為了讓殘障者、老人可以到山上去」,於是,我們決定拜訪殘障團體,瞭解殘障團體的想法。走訪了伊甸、殘盟等團體,共同的說法是「我們身障朋友出了家門到纜車站之間困難重重,根本過不去也用不到」,身障者要不就是有錢點自己開車出去玩,要不就是參加殘障團體主辦的一年一次會員旅行,而去的地方大都是劍湖山世界那種人工樂園,因為裡面可以確保有無障礙設施。大多數的身障者則已經因為不便,養成盡量不出門的習慣,活動的範圍就是家裡、上班地點兩點間移動。

得知這種情況,我們在思索有沒有什麼我們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到的?不要等待政府突發奇想的政策、也不用等待硬體設施的完善,我們每個團體都有辦例行的自然導覽、解說、健行等活動,如果每一個團體出一個活動呢?

「牽手無礙,親近自然」的構想就從這麼簡單的想法開始的,沒想到一開始就作了四年,四年間的摸索與瞭解,從選擇適合的路線、設計適合的自然體驗、考量沿途的停點設施、志工如何適時注意輔助,活動內容從賞蝶、自然解說延伸到水上的獨木舟,一直到今年新增的園藝治療,規模越來越成熟,參與人數越來越多,但是我們仍堅持分散每梯次或每隊的人數,以確保每個身障者都分享到、照顧到,而每個團體都願意以義務的人力支援,減少身障者負擔的前提下,希望鼓勵更多身障者願意走出戶外。

許多人問我們為何不成立一個組織?我想平台的運作更符合我們的理想,首先可以跨越不同領域的NGO,相互合作,讓活動更加多元與豐富,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在更多團體加入平台之後,未來每個團體都可以在自己的例行活動安排中,每年甚至每個月固定有一梯次適合不同障別者參與的活動,讓身心障礙朋友可以就近參與,那時這個平台就可以解散了。
支持NGO之間繼續合作下去的主要動力,則是來自於每次活動中的學習與感動,從身心障礙者身上得來的,許許多多的獨特故事。(作者為「2007年NGO協力——牽手無礙,親近自然」系列活動總召。)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