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國禎
竹筍要冒出來,根要先在地底下盤上好幾年。沒有經過這番漫長的醞釀,難有所成。
我們成立這些社會福利組織的歷程也是如此,擴大組織或服務,都只能一步一腳印地慢慢來,沒有一步登天或一蹴可幾的捷徑。但說真的,身為憨兒家長,我們都樂見這樣的負荷,因為隨著組織的日益強大,我們知道,憨兒的未來就有更周全的保障。
這是個絕對不能推卻的使命!
只不過,理念的浪漫,不等於實際執行的確實可行。如果我們現在有一點點發展,有一些小成績,最初都只是囿於法令及組織的限制,不得不然才開始擴張的。說「逼上梁山」可能太沈重了,而且其實我們還挺高興也挺得意的。因此,我想,這應該是人生奇妙的際遇與造化使然吧。
「喜憨兒來了,請讓路!」
其實,當我們還在「高雄市智障者福利促進會」階段的時候,就經營了智障兒童玩具圖書館、清潔隊、庇護工場、支持性就業輔導等事業,而且受到許多人的肯定。但是,這個組織的層級與屬性關係,無法對外募款,很多活動與發展也因此受到限制;為了讓計畫可以做得更長遠,後來便決定將組織的規模擴充,朝向文教基金會和全國性的社會福利基金會發展。
首先,為了替基金會想出一個創新、正面、積極的名字,來替代慣行的智障、白痴、傻瓜等污名化的字眼,我們幾個董事在董事會上絞盡腦汁,最後大家從一句台灣俚語「天公疼憨人」取得「疼惜」、「疼喜」憨兒的靈感,「喜」和「惜」不但諧音,而且討喜,於是決定將基金會定名為「喜憨兒基金會」。
但是,喜憨兒成為專有名詞,卻是我們意料之外的驚喜。
1998年4月,喜憨兒基金會受花旗銀行邀請,前往台北統領百貨設立工作站。當時,在開幕儀式中,一群憨兒們在擁擠的人群包圍中前往舞台,顯得有些寸步難行,於是,有位電視台的導播對著人群說:
「喜憨兒來了,請讓路!」
就這樣,第一次有人將「智障者」變成了「喜憨兒」;從此以後,在報紙、電視媒體以及社會大眾的心目中,「喜憨兒」成為智障者的代名詞。再加上國小教材也將喜憨兒奮鬥的故事列入,「喜憨兒」正式成為新詞彙。
「憨」這個字,在台灣人的認知裡,有「忠厚老實」的意思;在過去,也是長輩對晚輩常用的親暱字眼,像以前就常聽到老爺爺、老奶奶叫自己的孫子為「憨孫」,稱呼中充滿了親切與愛憐!我想,應該沒有人會依照字典的解釋,認為「憨孫」指的是笨孩子吧?
不過,我想錯了。因為我忘了,台灣不是只有台灣人,還有外國人。
有一次,我遇到了伯利恆基金會的甘惠忠神父,他就跟我說:「喜憨兒基金會做得很好,英文名字叫『Children Are Us』也很好,如果『Children』改成『Citizen』會更貼切,因為憨兒會長大,也會變老。」
「只是,中文名字『喜憨兒』讓我覺得很困惑。」
我問甘神父:「『喜憨兒』這個詞,大家都說很好聽又很好記,你為什麼會覺得困惑呢?」
甘神父說:「『憨』這個字,我查了好幾本中文字典,就是『笨』的意思,你們怎麼用『笨』這個字來命名呢?」
我跟他說明這是中西文化的不同,但解釋了老半天,他還是覺得不妥。最後,我福至心靈,想到一個絕妙的類推比喻,就跟甘神父說:「你的『神父』直接翻譯成英文是『God Father』,可是你也不是神的父親呀!」他這才開懷大笑。
不過,對喜憨兒最貼切的詮釋,則出現在2000年12月。
當時,總統官邸首次開放參觀,總統陳水扁邀請了一百多位媒體記者參觀,同時也邀請了四十餘位喜憨兒及老師當貴賓。總統在致詞時這麼說:「『喜憨兒』這個名字替代了過去智障、弱智這種帶著負面意涵的字眼,成為國人心目中溫馨喜悅、堅強自立的代名詞。其中,『喜』字就是歡喜、喜悅的意思;『憨』字拆解開來,就成為『敢』與『心』,台語念出來就是『感心』的意思,也就是不畏艱難、戰勝逆境、令人感動的意思;『兒』字,則是成長與希望的意思。」
雖然是我們當初沒有想到的角度,卻很貼切地點出了喜憨兒及我們這群憨兒家長的希望與決心。
(作者曾任「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現為該基金會執行董事。本文取材自《很會做麵包的天使》一書第100~103頁,感謝「新自然主義」慨允轉載。)
Tags: 很會做麵包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