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我們學會了知足常樂

文/彭心筠

99年9月,我至小貝殼擔任專案管理,主要負責庇護工場與勞工局之間的聯繫業務,以及小貝殼工作坊對外的行銷及行政工作。庇護工場近年來在台北市政府勞工局的經費補助之下,紛紛開始朝向永續經營的發展邁進,小貝殼就是其中一個服務自閉兒及多重障礙孩子的工場,努力生產、經營,同時照顧孩子生活起居的工作坊,這裡每一個輔導員都負擔了孩子的生活照料、技術指導及生產管理的多重角色。

專管在其中便是試圖向外推廣庇護產品,增加社會接受度,除了確實執行補助案,更重要的是向社會大眾傳遞自閉兒自力謀生的理念,以營收作為孩子們每個月的薪資,在此階段性提供他們日常生活的照顧,我雖然不用對孩子提供直接服務,但每天和他們生活在一起,點點滴滴都是珍貴的素材,不僅增添了我為公益付出的使命,更帶給我知足常樂的體悟。小貝殼的孩子們平時花招百出,工作人員負起他們日常的照顧責任,但和他們一起生活的每一天,更多時候被他們的活動感動著,他們單純而直率的表達牽引著我,讓我獲得工作的意義,也發現人生若能懂得為每一刻小小的進步而感動,就可以過得安心知足。

我在這裡看范主任十三年來陪伴這群孩子,從最簡單的生活自理到複雜的工作技能訓練,甚至在工作中讓孩子學習人際應對,點滴的細節、反覆的提醒,這樣日復一日逐步建立每個孩子的自信,十年前小貝殼只有兩名就服員一手包辦孩子的食衣住行,至今增加到七位工作人員服務十五位孩子,歷經嘗試、磨合、轉型,也面臨瓶頸、磨鍊和挑戰,然而靠著一股知足的心,許多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一天天的平淡日子,雖然不著光鮮亮麗的外表,也沒有遠大的志願與抱負,但每一天的規律與平順卻是孩子最需要的照料,生活中最大的滿足。

其實庇護工場所面臨的精神壓力,比一般人想像的還要大,孩子們常有些固著行為及情緒困擾,讓工作人員在上班之餘,還必須穩定工場情緒,排解衝突,由於自閉兒的固著及表達不易,每件事必須經過反覆的提醒,溝通才能建立,這些都考驗著就服員的耐心耐力。有時孩子們一會兒吵架一會兒哭鬧,難以在短時間內平復,又有時孩子為了自己的堅持,不是跟老師爭辯,就是堅持己見,自閉兒的感官敏銳,又常因一個孩子的狀況牽動其他孩子,熱鬧卻不合邏輯的對話層出不窮,像個遙遠星球的菜市場。我曾試著想處理孩子的狀況,才發現這之中需要太多耐心和理解,才有辦法了解他們的需求與他們對話,在他們不善表達的狀況下,工作人員需要投入更多觀察的時間,才有辦法了解每個人的個性、喜好及慣常的反應。這個過程最困難,只有天天跟孩子接觸相處的人,才有辦法尋得其中奧秘。

我漸漸體會到庇護工場裡的單純與艱辛,帶領這群孩子生活,並且發揮每個人的專長,讓他們工作,同時還要兼顧工場的營運及行銷,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雖然人力相當吃緊,但每一天都過得忙碌而充實,他們來到小貝殼,至少有個地方讓他們靠自己的雙手生產工作,靠自己出來社會和其他人接觸,這樣自立,總算讓照顧他們多年的家人們可以稍微安心、稍作歇息。這樣的環境也讓我看見工作的意義,原來不論什麼工作,其中的意義要靠自己去追尋,要藉著滿足來享受每一刻的獲得。

我很慶幸自己能在小貝殼裡貢獻己力,因為我學習到的不僅僅是管理專案,更是為自己的人生作準備,透過這些孩子最基本的生存之道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只要付出單純的關懷,就能獲得最珍貴的感情,我才發現當生活懂得滿足的時候,每一件小事情都如此的令人快樂。

(本期專題由社團法人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小貝殼工作坊提供,本文作者為小貝殼工作坊專案管理,更多相關訊息,歡迎至社團法人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閱讀!)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