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企鵝媽媽

文/水妹

大約是我讀國一時,媽媽開始出現腳步不穩的狀況,隱約覺得她的健康狀況有點問題。直到國三,媽媽才告訴我和哥哥,她得了「小腦萎縮症」。

48年次的媽媽一直是個職業婦女,而且是銷售童書的業務高手。生病初期,媽媽繼續上班,直到公司關門,她先休息一陣子,後來因平衡感不好而跌倒,到醫院做復健一段時間後,決定從此退出職場。

初次聽到「小腦萎縮症」時,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讀五專時,隨著媽媽到台中參加「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的聯誼活動,才對這個病症多了一些瞭解。

媽媽剛出現症狀時,震驚的爸爸便開始帶著她四處醫病,中草藥、另類療法都試過,求神問卜也不放過,前後達好幾年,媽媽因此吃了不少苦。直到由醫師確診、宣判病名,知道無藥可醫,也很快的加入病友協會,才不再胡亂求醫。

經過篩檢,媽媽不屬於已知的28型小腦萎縮症中的任何一型。外祖父母輩無人發病,但媽媽的9個手足中,先是阿姨發病,接著是媽媽,再來則是舅舅,這也不太像是「散發型」(非遺傳型)。因此我和哥哥都未參加篩檢,因為可能無法確定帶因或未帶因。

39年次、比媽媽早四年發病的阿姨,依我觀察,應該不適合工作了,可是堅強的她依舊搖搖晃晃的在市場賣菜,說話不清楚,視力也不佳。然而先生已經過世的阿姨認為,雖然經濟上還過得去,但是長期從事勞力工作習慣了,待在家裡無所事事。若能保有工作也等於擁有社交圈,身體退化的程度也會比較和緩。而51年次、身為老么的舅舅則於5、6年前發病,一年後因為不能再騎摩托車,便被公司解雇,目前無業在家,身體惡化的程度似乎比媽媽還要快一些,家庭的經濟全靠舅媽經營小飲食店來支撐。相較於生病後的阿姨及舅舅的家庭支持度,我們的家庭關係比較親密。

目前媽媽的狀況是:視力模糊,看人只能看到一個輪廓;步履移動困難,必須使用四腳助行器,但可以騎三輪腳踏車,自行搭乘復康巴士;手會顫抖,使用叉筷不易對準食物;嘴角會抽搐,說話稍慢,但是咬字清楚。媽媽平日的資訊來源是廣播節目,以及我的報讀報紙和書籍。

媽媽生性開朗活潑,發病10年來,我並不覺得媽媽的心情有什麼改變。她的內心應該也會恐慌,但還是要正面思考,因此媽媽很少露出負面情緒。媽媽提過,若自己走到發病的末期,希望住進安養中心,不想綁住家人。她目前可以做的,就是儘量不要跌倒,能夠緩慢移動也比臥床來得自由,讓身體維持較佳的狀況,也許就能等到新藥問世的一天。

至於我呢!我覺得,心裡不能一直被可能發病的想法纏住,而且想太多也沒有用。我當然希望不會得到遺傳,可是無法確定。因此我採取的對應方式是,多參加協會的活動,多瞭解病友們的生活,哪天萬一自己發病了,也比較不會害怕。我想,哥哥的想法和我差不多。

目前我沒有男朋友,但不會不想交男朋友。談戀愛不等同於結婚,不會放掉機會。我也不會排斥婚姻,結婚前會明白告訴對方自己可能遺傳的狀況,但也許不生小孩。

看到某些病友的年輕下一代,雖未發病,但已焦慮、憂鬱,對自己的未來心灰意冷。我覺得,他們可以多跟發病的長輩相處,早些學習保養身心的作法,往後萬一自己罹病時才能維持更好的狀況。多跟開朗的病友及家屬碰面,也是很有幫助的。

我剛從大學畢業。過去忙著課業,這半年想要好好陪伴媽媽,之後才找工作,也希望職場離家不要太遠。哥哥因興趣不合從研究所休學,剛入伍,退伍後應該也會留在高雄上班。

由於陪伴媽媽的關係,大學時對社工的工作開始產生興趣,但因插班、轉系太麻煩而作罷。未來,不無可能去修讀社工方面的在職專班。

媽媽生病前,許多家事都由她承擔。3年前因為媽媽無法久站,開始退出廚房,我則入替成為「家庭煮婦」。洗衣機由我操作,但晾衣服由同住的叔叔負責。每週一次的拖地,則由爸爸、哥哥、叔叔或我輪流分擔。媽媽生病之後,家人的關係更好了。

從小,家人便常常出遊,媽媽行動不便之後,旅遊的次數都沒有減少,每年在國內旅遊約20次,國外則1~2次。

我珍惜和媽媽膩在一起的時光,對未來不會考慮太多。能和家人相伴,有份離家近的工作,閒暇時當協會的義工,這樣的生活我就很滿足了。

(作者為小腦萎縮症病友家屬。本文由「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提供,感謝該會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