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及成人亞斯伯格症的特徵

文/簡意玲

亞斯伯格症的臨床表現多樣化,每位患者的嚴重程度不同,症狀表現也各有差異,有些人可能只有些微不同於常人的行為反應,有些人的情況卻可能造成社交、工作等方面的嚴重影響。

 

社交障礙是最大特徵

目前亞斯伯格症的臨床診斷,仍是依據肯納博士和亞斯伯格醫師二人的觀察描述:患者的語言及智力發展正常,共同特徵是缺乏健全的社交與變通能力。

所謂的「社交能力障礙」,具有嚴謹的定義,並不是一般所說的內向害羞或社交畏懼,而是指對於人際與情境的理解有本質上的缺損。例如,不會使用非口語的肢體語言來輔助溝通,常見的表現包括說話時眼睛無法注視對方,無法解讀對方的臉部表情,或經常誤解他人的表情,無法研判對方所描述的內容是真是假,常把別人的玩笑話信以為真。

亞斯伯格症患者通常難以理解別人的情緒,缺乏情緒互動與情緒分享的能力。日常生活中的隨意閒聊,對一般人來說只是抒發情緒或情感交流,聽聽就好,不太花腦筋,但對患者來說則十分頭痛,不知聊天的樂趣在哪裡。

他們著重的是意義、邏輯與問題解決,認為交談的目的在於訊息交換,對於感興趣的主題,會十分熱切侃侃而談。但若轉到其他話題,就顯得意興闌珊,於是聊天便無以為繼。例如有人著迷於武器,對各式各樣的武器優劣如數家珍,不管碰到誰都不離武器的話題,連約會時也不例外。因為「只愛聊他自己感興趣的事」,一開口就口若懸河,不管聽眾是否真的感興趣,因此亞斯伯格症患者常會令別人感到無趣,甚至讓人反感而不自知。

尤其,他們感興趣的主題有時過於生澀而專門,例如音樂家的出生年分、鐵道的公里數,是大部分人不會記住的資料,因此當他們滔滔不絕時,容易被誤解為賣弄學問。有些患者特別講究用字或邏輯的正確性,經常熱心地糾正別人,而給人好辯、吹毛求疵的印象。

其實,他們很單純,毫無惡意,只是無法察覺別人的不耐或不悅。

 

難以了解複雜的社會情境

對具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來說,變化多端的社會情境非常難以捉摸,是困難十足的挑戰。

一般人經歷過社會化的洗禮之後,常練就一套職場求生本領,學會察言觀色,必要時為五斗米折腰。畢竟工作就是那麼一回事,有時要妥協,有時要適度忍讓,也要懂得幫忙別人,也許哪一天自己也需要別人幫忙。

但具有亞斯伯格症特質的人無法辨別這些複雜的社會規則。在工作場合,常因為聽不出老闆的弦外之音,而惹得老闆不高興;例如看到老闆臭著臉走進辦公室,一般人懂得察言觀色,會特別小心,避免被颱風尾波及,但亞斯伯格症患者則無法察覺這些暗藏的敏感氛圍。

他們通常只有一套做事方法,不懂得依不同的情境來調整、變通,也不知道哪些話語比較敏感,說了會得罪別人。他們的世界黑白分明,看不到灰色地帶,思考的觀點缺乏彈性,難以從累積的社會經驗中學得「教訓」。同事當中,喜歡與不喜歡他們的人可能會很兩極,了解的人會覺得這些堅持代表著可靠且值得信任,不懂的人則會覺得他們頑固而難以溝通。

這些都是亞斯伯格症的特徵:缺乏辨識非語言溝通訊息的能力,無法掌握到他人肢體語言背後的情緒,容易做出許多不適切的言行反應。

許多亞斯伯格患者到了成年階段,也有交朋友的渴望,他們期待愛情、嚮往工作,卻不得其門而入。對他們來說,要理解社會運作的潛在規則是非常困難的。

 

溝通障礙

亞斯伯格症在語言發展上,並沒有明顯的遲緩,甚至所使用的語彙比一般人豐富,知識學問也勝過常人,但是在溝通上仍常有障礙,無法站在他人角度來思考事情,容易誤解別人,也常被誤解。最吃虧的是,當他們被誤解的時候,也無法以清楚的表達來化解誤會。

主要原因在於,當他們與人溝通的時候,通常只理解字面上的意義,聽不出弦外之音,且過於著重邏輯與細節上的正確性,因而拙於衡量情境以斟酌遣詞用字。例如我們常被問到「你今年幾歲?」這樣簡單的問題,一般人不假思索就會回答,但偏偏有些患者無法反應。為什麼呢?因為問題過於籠統——問者是要問實歲還是虛歲?如果是實歲,也沒交代是要用國曆還是農曆的生日來算;如果是要問虛歲,那是要從每年除夕開始算,還是過了生日之後才計算?還有,要不要計算到月份,是否要以小數點來表示等等——這些細節都可能讓患者覺得問題不夠精確,因此難以回答。

當你瞭解他們的思考模式,可能會讚嘆他們對於細節與邏輯的謹慎要求,但也會忍不住搖頭,覺得他們未免想太多,把事情搞得太複雜。其實一般人的日常對話,並不求精確,偏偏患者一旦在簡單的問題上卡住了,就難以與他人繼續對答下去。

這些對話、溝通能力的缺損,到了成年後還會繼續存在。與人交談時,若沒有清楚的主題,會讓亞斯伯格症患者坐立不安,無所適從。他們需要有結構、可以預測的對話主題,也就是如果有清楚的交談重點,會讓他們較容易發揮,也可以幫助他們安心。

 

刻板與固著行為

亞斯伯格症患者非常堅持自己的做法及想法,如果習慣的「規則」被臨時改變,便渾身不自在,痛苦不堪。例如上床前一定要喝某個杯子裝的水,每天都要攜帶同一條手帕,或穿同樣顏色款式的衣服。如果穿的衣服不對,對他們來說,等於熟悉的世界整個都變了。

到了成人階段,有些人在職場上會堅持外在環境與工作的規律性,對於習慣的事物會一直重複,不願調整或修正。例如有一位研究生在學校固定穿同一套衣服,每天抵達研究室,第一件事就是去換上那套襯衫、長褲和鞋子,然後再倒一杯水,走到陽台,欣賞風景二十分鐘,才開始他一天的工作。

他每天都需要重複做這些動作,對他來說,這樣的規律性很重要,可以找到安心的感覺。若某一天他因為出差,無法穿上學校的研究服,就會整天魂不守舍,處於嚴重的焦慮中。曾有同學建議他彈性調整,但他難以接受。

這種固執於特定規則的儀式化行為,往往造成亞斯伯格症患者無法發展出變通的能力。

 

案例一:【裝熟達人】

世義(化名)上了大學後,很想廣結善緣,認識新朋友。可是他不會分辨社交關係的深淺之別,例如碰到不熟的人只需要打聲招呼、點點頭即可;有些人聊天單純只為了放鬆、想找人說說話,沒有抱存其他目的。他在路上搭訕別人,只要對方願意和他聊天,他就認定自己交到好朋友。他也以為只要跟同學一起抽菸、翹課,就是哥兒們。

他常說自己有幾個好朋友,但事實上,這些人卻不是這樣認為。他因此被同學戲稱是「裝熟達人」。

他經常會錯意,只要有女生和他說過話,便以為對方喜歡他,想和他交往。他也會去檳榔攤找檳榔西施聊天,拉拉雜雜說一堆事情,自以為跟人家已經是麻吉,其實對方心裡可能覺得他很奇怪、很無聊,並不當真。

世義無法瞭解別人的心,也不懂得社交規則。唯有身邊的人們願意釋出善意,想辦法去理解他的侷限,甚至欣賞他的單純,接納他少一根筋的特質,才有可能幫助他突破社交困境。

 

案例二:【說話繁瑣但語焉不詳的大學生】

明豐(化名)正在讀大學,說話的方式卻很像教授,充滿學術性的言語,喜歡講很多專業知識的細節。以下是我請他描述自己時,他所說的一段話:

「一般來說,對於理解專業的東西如電子學,我自有一套處理方法。在輕度複雜的系統,我可以直接看透每個元件和它的資料流;中度複雜的系統則將較複雜,但是有規則的區域獨立成黑盒子模組的方式理解;更複雜的系統很少遇到,那通常代表我需要大塊的黑板或白板充當記憶區。至於其他大部分課程,我不感興趣。通常我必須假裝對哪些課程有興趣,也許課程很有趣,也可以很無趣,但是這不重要。運氣好就會在最後真的對課程產生一點興趣,不過通常不會。我不大想把太多時間花在我沒什麼興趣的事情上⋯⋯」

這段文字記錄看起來片片斷斷,一般人也許不知所云,很難聽懂他所要傳達的重點。這是亞斯伯格症患者可能會出現的口語表達方式。雖然聽起來很拗口,但你仔細揣摩內容,便可以窺見明豐嘗試在每個地方、每個點都要將細節想得非常周到的特質。這些文字在邏輯上完全正確、描述也精確,但卻無法引起一般人的興趣。

(作者為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本文摘錄自《依然真摯與忠誠–談成人亞斯伯格症與自閉症》一書第39~48頁,感謝「心靈工坊文化」 慨允轉載。)

 

延伸閱讀: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