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行障礙,身障者生命受威脅

文/Debra


曾在伊甸基金會擔任副執行長的林錦川,原本是活蹦亂跳的小男孩,3歲那年染上小兒麻痺,從此雙腳開始不良於行。排行老么的他,家中有四個哥哥,也相當受父母疼愛,從小家人外出一定揹著他,讓他可以參與家庭活動,雖然10歲才進入小學就讀,但因為人緣實在太好,被老師冠上「地下班長」的稱呼。

雖說10歲時如願進入小學就讀,但當時因為沒有無障礙設施與觀念,所有的行動或需求都需要自理,為了避免麻煩同學師長,錦川對小學3年前之前的印象就是「憋尿」,每天從進校門開始,一直到放學回家媽媽來揹,都是坐在椅子上無法參與同學的活動。

一直到國小3年級後,那時有了第一部手動輪椅,錦川的行動終於不再受限,也因為同學的愛護,舉凡中午打棒球、外出玩耍,該玩的一樣也不少,甚至國小畢業旅行時,由於班上同學們自願輪流揹錦川出遊,讓他的國小生涯成為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

錦川在唸淡江大學時,就投入炬光社服務,本身行動不便的經驗,讓他更清楚、更貼心地提供身障者服務,諸如身障者考生進出考場需要人力協助、考試中場休息時間遞茶水、毛巾,讓身障者考生更加被鼓勵,也因為炬光社和伊甸的合作關係深遠,畢業後錦川便被網羅到伊甸基金會上班,一路到副執行長。

在伊甸工作期間,因為負責志工及國際事務部工作,讓他有許多機會出國開會,了解到先進國家無障礙設施的完善,從上飛機到下飛機到旅館、開會場所,完全行動自如無需協助,和長期在台北生活處處有障礙相比,真是天差地遠。

由於台灣的大眾運輸系統,一直不利於身障者搭乘,錦川出門只能靠摩托車或自行開車,但開車的話,殘障車位又很難找,因此常常被迫「開」著自己的電動輪椅在大馬路上行走,相當危險卻又無奈。大約5、6年前,錦川從三重「開著電動輪椅」到萬華的教會做禮拜,那時既沒有低底盤公車回三重,坐電動輪椅也不方搭計程車,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在禮拜結束後,繼續開著電動輪椅走忠孝橋回家,當時天色已暗,一輛摩托車從後方撞上來,錦川整個人飛出去跌在橋上,頭部撞地,當場昏倒,醒來時,已經在中興醫院的急診室了。

更扯的是,醫生居然看他沒有腦震盪的症狀,就叫他回家休息,從小開過13次刀的錦川,對自己的身體相當敏感,他覺得頭部隱隱作痛,要求醫院照頭部斷層,醫生不肯,錦川相當生氣,後來在各方的壓力下,醫院才幫他做頭部斷層掃瞄,這一掃還真不得了,顱內出血,醫院馬上開出病危通知,馬上進手術室開刀。

錦川表示,雖然現在台北市有低底盤公車提供服務,擴展身障朋友的生活,但路線畢竟不夠,而身障者從家裏出來到公車站牌間的路程,也常常是障礙重重,這些直立人感受不到的礙障,常常是輪椅族心中永遠的痛,台北市建設完善,有路給行人、大小車輛走,就是沒有身障者可以安心行走的空間,造成輪椅族常常要跟人車爭道,危象環生!

他認為,早期的台灣社會,因為環境的不友善,使得身障者鮮少出門,造成設施都不願意「為少數人」做規劃,但其實無障礙環境的另一個名詞是「通用設計」,不止是身障者,兒童、孕婦、老人、生病的人都可以使用這些設施,人總是當過兒童,也終究會老,這些設計並不是為少數人而做,相反的,是為這個社會的民眾而做!

雖說台灣目前的無障礙設計觀念開始慢慢被接受,但錦川還是呼籲身障朋友多多走出來,因為要走出來、使用這些設施,才能讓人家看到你的需求,各縣市的身障朋友也要多出來表達聲音,身障團體在內政部無障礙會議上爭取權益才能更有力量!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