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案謎底,終於真相大白

 

文/蔡昭偉

 

有一次,我到臺北一所學校演講,剛走進校門口,一位坐在花圃前的女士突然叫住我:「蔡傑爸爸,你還記得我是誰嗎?」

我仔細一看,這不是月千老師嗎?她是八年前,蔡傑在幼稚園讀特教班的其中一位巡迴輔導老師。我有點納悶,月千老師不是住在嘉義嗎?怎麼會出現在臺北?

原來,她後來考上臺北的學校,已經在臺北市服務三年了,從網路上看到我的演講訊息,特地買了杯潤喉飲料過來等我。

我心裡很感動,雖然多年不見,她依然記得蔡傑這個學生,還專程來為我加油打氣,可惜因為演講時間快到了,上臺前還得測試電腦簡報效果,我們沒機會能多聊一些。

原以為老師搬到臺北,之後恐怕不容易再見到了,沒想到四年之後,我在家鄉嘉義的另一場演講之後,一位女士上前來打招呼:「傑爸,你知道我是誰嗎?」

事隔多年,彼此的外貌都各有變化,坦白說一時之間還真的認不出來,愣了片刻,才想起是月千老師,真是失禮,在臺上講了整整三小時,居然不知道老師就坐在臺下聽。

「月千老師,妳不是調去臺北了嗎?」

「我後來又調回來了,我調到○○國小,一樣是巡迴輔導老師。」

算起來,蔡傑從幼稚園已經畢業九年了,老師還是一直關注著我們父子,並且二次親自來到現場來鼓勵我,真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老師。

回到家之後,我跟蔡傑說:「你知道我今天碰到誰嗎?月千老師,你還記得嗎?」

月千老師是在蔡傑就讀學前特教班小班和中班時教到他的,後來蔡傑轉到另一所普通幼稚園,老師每星期也會去他的新學校巡迴輔導。

如今蔡傑已經國三了,我在想,他搞不好已經忘了月千老師,沒想到,他竟然還記得,並且跟我說了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我讀大班,她有到我們學校,羚羊班,帶我到輔導室旁邊上課。」

嗯,很棒,有條理的回答,我接著問:「一個禮拜上幾次?」

「兩次。」他又說:「她沒來,我就哭了,在教室哭。」

我很訝異問他:「為什麼要哭?」

「因為不知道要去哪裡上課啊!」

我這才想起,蔡傑就讀大班時,曾經發生過一次風波。

他念大班時,每天都過得很開心,在學校情緒算是很穩定,一直都相安無事,沒出什麼亂子。唯一只有一次,我去接蔡傑放學時,級任老師告訴我:「蔡傑今天在教室大鬧、摔東西,很用力摔櫃子的門。」

這個級任老師平常非常照顧蔡傑,很用心對待他,但那天不曉得怎麼回事,蔡傑突然抓狂,老師完全拿他沒辦法,不管怎麼安撫都沒用。我非常清楚蔡傑抓狂起來的模樣有多可怕,就像電影裡的綠巨人浩克一樣,一失去理智就徹底失控,就連我也不見得控制得住,更別說是老師。

老師應該有被蔡傑當時的模樣給嚇到,說著說著都哽咽了。造成老師的困擾,我心裡非常過意不去,我也很想知道原因,解釋給老師聽,但礙於蔡傑的表達能力實在太有限,我也問不出他在學校情緒大暴走的來龍去脈。

當時,蔡傑的口語能力還相當差,只能用簡單的單字來表達生理需求,頂多勉強跟大人講幾句話。畢竟大人知道蔡傑的程度,會等待、配合他;但跟小朋友溝通就完全不行了,小朋友只要覺得你不好玩,就直接跑掉去找別人了,根本無法互動 。

很多事情,受限於他的口語表達能力不足,無法描述細節,所以我完全猜不到前因後果,事件最後都會變成沒有線索可循的謎團,然後成為不可解的懸案。

像大班時的大暴走事件也是這樣,我始終不知道他那天在學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沒想到過了這麼多年,這件「懸案」的真相終於有機會得見天日。

「然後呢?」我很興奮,趕緊繼續接著問。

「我就摔東西、摔門,我一直哭,老師也哭了。」

「教室裡面都沒有小朋友嗎?」

「沒有,都去拔草了。」

「拔草?嗯,然後呢?」

「然後把我關在教室,沒多久老師就開門,我不哭了,帶我一起去拔草。」

原來,那節課本來是月千老師要帶蔡傑去輔導室上課,可是月千老師可能臨時請假沒出現,蔡傑很喜歡上月千老師的課,即使一星期只有兩節巡迴輔導課,蔡傑也非常重視。他是缺乏彈性的自閉兒,原本該去輔導室上課的規則被打亂了,所以就大崩潰,用破壞東西、大哭大鬧的方式來表達他的痛苦。九年前的懸案,終於真相大白!

要不是月千老師出現在我的演講場合,還特地過來跟我打招呼,我回家之後也不會跟蔡傑提起這位老師,當然也就不可能知道,他當年把級任老師弄哭的原因。

這種隔了很多年,由孩子親口表達出來,讓懸案得以解開的感覺真好,我也因此有機會更理解我的孩子,也讓我充分感受到孩子的確是有進步的。

每次我去演講,總是不忘提醒家長們,像我們這樣的特殊兒,年紀小、不會表達、沒有任何表情,並不代表他(她)真的不懂或完全沒有感覺。孩子的輸出系統或許出了問題,但是輸入其實是沒問題的,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外表冷漠,沒有反應,我們就認為再多的教導與練習也沒用,就停止努力。

最近這幾年,蔡傑的口語能力比較好之後,我經常能在孩子身上看到各種進步與突破。這除了帶給我許多驚喜,也讓我很慶幸,自己始終沒有因為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放棄「輸入」、放棄訓練孩子。

不同的孩子,就像是不同的植物,有些孩子長得快又好,園丁稍微栽培就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但有些孩子則發芽晚、抽枝長葉也慢,甚至看起來好像沒有任何動靜。但請父母一定要相信一件事:他們不是不會成長,只是需要園丁更多的心力,以及更多的等待時間。

等待開花成果是辛苦漫長的,總是要在好幾年之後,但是,當那一刻來臨時,身為「園丁」的喜悅,也是筆墨難以形容的。

(作者為自閉症兒家長,孩子3歲時辭去營造公司工程師的工作,一肩扛起教育責任,專心致力研究自閉症。本文摘錄自《這一刻,我們緊緊相依:地球人老爸與星星少年的成長日記》   一書第P.186~190頁,感謝「時報文化」 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