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配合在早期療育的重要

照片左邊有一位中年男子跪下抱著一個穿裙子的女孩,右邊則是一位女性帶著一個小女孩丟球。

治療師與早療老師為孩子做現階段能力評估情形

 

文/王裕祥

這幾年在醫院,早療機構遇過許多不同症狀的孩子,也見證他們成長的心路歷程,有些孩子進步快速且穩定,有的卻跌跌撞撞,起起伏伏甚至停滯沒變化。當然每個孩子的潛力不同,身體因素也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不過從中比較類似個案,會發現到其中有一個現象,就是家長的積極度和配合度影響甚大,這包含在家的持續運動或是在家教養態度的改變。

家長在發現孩子的問題後,通常都會尋求醫療院所的協助,或是早療服務的介入,部份家長會求好心切,帶著孩子到各處醫院去排課,把一整星期行程塞滿,把醫療院所當成百貨公司來消費,不只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也讓孩子和家長沒有喘息的時間。問其原因,通常都會得到這類的答案: 「我不會幫孩子做運動,請治療師做比較不會受傷」;「我沒有時間讓老師教比較快」;「孩子都不聽我的只聽老師的,你們做比較有效果」。假如從這些回答來看,不難發現其中的矛盾,可以帶著孩子往返醫院上課,怎麼會沒有時間呢? 再來孩子不聽家長的,但是去上課都能乖乖聽話,這是家長要的最後結果嗎? 回到家後,孩子的行為問題一樣可能存在。

所以,建議家長除了適當的復健課程外,每天在家就是最好的復健時間, 不但可以把治療師訓練孩子的效果延續下去,也能從中了解孩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孩子指令的遵從性和親子間的互動。另外再把握幾個原則:

  1. 重質不重量:活動開始前,最好能讓孩子知道接下來要完成的事情和次數,不會讓孩子有覺得做不完的厭倦感,見好就收讓孩子能欣然接受。
  2. 適當的協助: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不用太快出手幫忙,這樣會減少孩子動腦或是動手的機會;當然有的活動太難,此時給予必要協助,免得孩子自信心受挫,不願再繼續。
  3. 指令明確可行:指令不要加雜太多綴詞或是不相關情緒的字眼,有的孩子理解句子長度較短,太複雜的句子會讓他們無所適從,導致表現不出或是不願意執行,家長也會有孩子不願聽的感覺。
  4. 生活自理是最好的訓練:訓練孩子最後的目地就是讓他們在生活自理方面能獨立, 所以考量孩子的能力後,找出孩子能負責的部份, 讓他們能每天進行,這除了讓他們訓練到肌力和操作能力外,也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家長的工作也能分擔。
  5. 持之以恆:這是最重要的一項,每天的執行效果才會顯著,不要兩天打漁三天曬網,例如張力高的孩子,每天的被動關節運動是不可少的。

治療師會針對孩子作評估並給建議,此時治療師扮演的角色很關鍵,不只要準確發現孩子問題所在,也要負起教育家長的責任,因為這時後家長的積極度和配合度是最好的,只要有給家長良好的觀念,在家能繼續執行活動或是生活自理上給予孩子獨立操作,再加上治療師院內的治療訓練和早療單位教保員的教導,多管齊下,相信孩子的進步能指日可待!

(本文轉載自臺南市私立蘆葦啟智中心102年秋季季刊,作者為蘆葦啟智中心物理治療師,感謝臺南市私立蘆葦啟智中心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