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秀美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陳振武揮別了長達9年的日本求學生涯,回到故鄉臺灣的懷抱,這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捩點。終戰翌年,他進入臺大醫學院繼續未完成的學業,之後留在臺大醫院眼科服務,從無給職的「助教」當起,做到改制後的第1屆總住院醫師。在當時臺大醫院眼科主任楊燕飛的引領下,優遊於繽紛的眼科領域,並奠定扎實的學術與臨床基礎;而楊燕飛的「稻穗垂頭」人生哲理更深深影響他為人處事的態度。
在返臺的船上,陳振武結識了大他二歲、畢業於日本岡山醫科大學的臺籍醫師林迺惠。林迺惠也是眼科醫師,兩人相交逾一甲子。現已93歲的林迺惠醫師,談起這段返鄉記,仍然歷歷在目。他說,當時中國政府接收臺灣,老總統蔣介石特別派出兩艘重達8,000噸的大船,接回旅日的中國大陸及臺籍人士,從日本廣島出發,一艘回到中國大陸,一艘回到臺灣,「船上擠了滿滿的人,大家歸心似箭,共享戰勝的甜美滋味。」
當時25歲的林迺惠醫師,剛在日本行醫不久,他的日籍老師原本勸他留下,還幫他介紹女朋友,但他思念家中年邁的老母,毅然決定回到臺灣。後經在臺大的日籍醫師推薦,接任臺北鐵路醫院眼科主任,再一路升上副院長、院長,一直做到60歲退休,沒換過一家醫院。期間為蔣夫人宋美齡、蔣經國、謝東閔、林洋港、張群、何應欽等高官將領診治過眼疾。
從無薪醫師做起
林迺惠老醫師說,終戰後,臺大醫學院成立第1和第2附屬醫院。當時臺灣的醫學院只需讀4年,陳振武因已有京都帝國大學醫學部3年的修業證書,在臺大只讀1年就畢業,隨即申請進入臺大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服務,但因僧多粥少,他志願當無薪助教,以求習得一技之長。此制度是承襲日本醫學制度,無薪醫師蹲了1、2年苦窯後,就有機會遞補到有給職缺。
當時臺大第一附屬醫院眼科主任是邱林淵,其德術兼備深受學生愛戴,陳振武雖然沒有薪水可領,卻也過得心滿意足,工作之餘再到一所高職兼差教數學,賺取微薄的生活費,還好當時未婚的他,生活開銷不大,還能養活自己。
不過那時候,臺灣時局仍動盪不安,大陸國共內戰方興未艾,加上臺灣二二八事件陰影,臺大有多名醫師參加共產黨被捕入獄或槍決,臺大醫院一時風聲鶴戾,人人自危,光是眼科主任在短短3年內就換了4人,異動之頻繁,對臺大眼科同仁來說,是一段難以煎熬的歲月。陳振武曾在他的回憶手稿中形容:「好像著了魔般,顯得那麼地不穩定。」
風雨飄搖 多人被捕
陳振武猶記得,邱林淵主任上任的第2年暑假,說要休假回嘉義探視母親,卻從此失聯。當時臺大眼科醫局彌漫一股白色恐怖的氣氛,人人噤若寒蟬。直到40多年後,陳振武才從1992年12月出版的《臺灣大學景福校友通訊錄》上得知邱林淵改名為李辰,在廣州市暨南大學服務,讓他為之驚訝。
邱林淵離開臺大醫院後,眼科主任由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第4屆校友胡鑫麟講師代理。胡鑫麟數學能力佳,常為學生講解醫用統計學;他的小提琴也拉得好,其公子即是享譽國際樂壇的小提琴家胡乃元。但胡鑫麟代理不到2年,在1950年寒假結束後,就被特務帶走,送去昔稱「火燒島」的綠島,接受感訓10年,是綠島第一批政治犯。
連續兩位主任都因政治因素下臺,一個宛如人間蒸發、一個淪為階下囚,造成臺大眼科人心惶惶,臺大校長傅斯年先派第8屆校友張榮茂醫師兼代四個月主任,暫時穩定醫局,同年6月,再調派臺大第二附屬醫院眼科主任楊燕飛接任,人事才終於安定下來。楊燕飛在位長達22年,曾赴美國賓州大學深造,引進新知改善醫務,使教學與臨床水平大幅提升;臺大眼科能有今天的規模,他的功勞最大。
引進美式住院醫師制度
那一年傅斯年引進美國醫學系統,實施美國住院醫師制度,取消日式的助教制度,病歷記載亦由德文改為英文,將臺大醫院眼科的醫學教育、學術研究、醫療服務等,帶進全新的局面。
臺大醫療制度變革的那一年,正好是陳振武畢業滿第4年,所以改當了第1屆眼科總住院醫師。隔年(1951年)考上醫師執照。不過,在新舊制度交替之際,陳振武吃了不少苦頭,因為他在日據時期受的是日本教育,沒正式學過中文,到了日本留學,主修的外文又是德文,他在中英文辭彙都有限的情況下,書寫病歷痛苦不堪,萬不得已夾雜德文。那時候,陳振武才開始真正學中文。而他的中文老師主要是外省籍的病患,藉由醫病溝通一句一句學了起來。
陳振武對這位改變臺大醫學制度的校長,印象極為深刻,在其〈我所敬重和懷念的楊燕飛教授〉手稿中提到,傅斯年校長學識淵博、辯才無礙。在大陸國共時期,陳誠將軍失守東北,遭國會議員追究責任,幸賴傅斯年的辯護而得以解圍。國軍撤退來臺,陳誠接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臺大的年度預算都由省政府撥支,臺大醫院老舊的醫療儀器因此得以汰舊換新。
臺大醫院宣布改制的那一天,傅斯年召集全體醫師訓話,正式昭告臺大醫院從民國40學年度起實施美國式住院醫師訓練制度。傅斯年引經據典,論述精采,讓臺下聽講的陳振武打從心底佩服,而對臺灣醫療新制度充滿憧憬。校長訓話結束後,醫院宴請全體醫師和傅校長一起吃晚飯。那頓飯也讓陳振武見識到傅斯年平易近人、器宇軒昂的大家風範。
醫院管理啟蒙
40學年度開始,楊燕飛主任正式上班,眼科同仁對他多感陌生。他上任致辭時,首先提出管理的觀念,並分享他過去在廣東省博愛醫院服務10多年的經驗,他特別強調醫藥、護理及事務等各單位的互動與管理非常重要,醫療須靠團隊合作,醫師不僅要懂醫療技術,也要有成本觀念,更要與其它部門溝通協調,才能創造更大的績效。
那一席醫院管理學,讓陳振武茅塞頓開,開始汲取醫院管理的知識,1972年他接任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醫院院長時,就想起了楊燕飛老師的諄諄教誨,更加勤讀國外的醫院管理書籍,並考察國內外醫院的管理方式,在短短2年內,就使高醫轉虧為盈,且有餘力支援學校的建設,成為高醫附院發展的第一功臣。
心思細膩的陳振武,也注意到楊燕飛初到任時,似乎很容易緊張,每次和同仁一起吃完便當,都會吃一包藥,足足吃了一個多月。有次空藥袋掉在桌上,他和同事好奇看那藥袋,才明白那是含有Codein phosphate和Brovarin成分的鎮定類藥物。
當時年輕自負的陳振武,無法體會領導者所背負的責任與壓力,加上楊燕飛非臺大正統出身,對於他初期在科內討論會上,偏重文獻抄讀,較少病例討論,查房也少有評論或指示的領導風格,並沒有完全認同。之後,又對楊燕飛的青光眼管錐術,與教科書記載不太一樣提出疑惑。但楊燕飛並沒有動怒,鎮靜地說:「我再查書研究、研究。」
稻穀滿穗垂頭 終身受教
到了年底的忘年會,楊燕飛當晚喝醉了,獨自走到長廊上的椅子休息,陳振武上洗手間路過那裡,看見酒吐的楊燕飛癱坐在椅子上,趕緊遞上開水及濕毛巾,暫留一旁看顧。過一會兒,楊燕飛較為舒服些,用日文一字一字說:「陳君,稻穀結穗越多,其頭越往下垂。」
這句寓意深遠的話重複講了二次,意思是當成就愈高,做人就要愈謙卑,像稻子結穗飽滿時,稻桿自然垂下頭來,此時就是歡呼收割時機。頓時,陳振武豁然開朗,對於先前的自滿及對恩師的不敬感到慚愧,從此時時警惕自己,並在生活中修行。後來身為人師,也常以這句話勉勵學生。
陳振武的學生、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蔡榮坤說,1989年他榮獲眼科醫學會的「桂山」論文獎(桂山為楊燕飛的別號)後,準備出國進修,曾招致其他醫師眼紅,蜚短流長讓他很受傷,行前向陳振武教授請益,陳振武安慰他說:「稻穗一旦飽滿,頭要愈低。」金玉良言讓蔡榮坤受用一輩子。
蔡榮坤沒有讓恩師失望,學成歸國後成立高醫眼神經科,之後轉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在後山拓荒耕耘了11年,將這所原本招不到醫師的眼科,培養出9名主治醫師及4名住院醫師,包括1名教授、2名副教授及2名助理教授,並建置各項制度,成為花東地區眼科的指標醫院。
陳振武為人公正執著,堅持「不收紅包」,其「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處事態度,也是受到楊燕飛的影響。陳基作說:「我叔叔(陳振武)當了一輩子的醫師,從未向藥商收取回扣,更沒向病患收過紅包。」陳振武當了醫院院長後,面對醫療糾紛亦是秉公處理,如果醫師沒有醫療疏失,他堅持醫院不予理賠,就算是病患家屬抬棺抗議,他也毫不妥協,一切交由法律仲裁。
(陳振武醫師是台灣砂眼防治先驅者,也是全台首座眼庫及《眼角膜移植條例》的催生者;他的青光眼療法更是獨步全球,廣為各國論文教科書所引用。本文摘錄自《重啟靈魂之窗–陳振武醫療奉獻之路》一書第63~70頁,感謝「遠景出版」慨允轉載。)
延伸閱讀:
Tags: 重啟靈魂之窗--陳振武醫療奉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