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潭啟智教養院社工 柳時雨
即便是長住在機構的院生,也需要家人的陪伴與關心(Photo Credit: Murat Livaneli )
接到一通電話,阿強媽媽打來的,我卻頓了三秒鐘才能回應她。
「你們什麼時候來接阿強回機構?」
阿強在機構住了將近十年,當初以無家屬遊民身分進來的,雖然如此,他很清楚自己不是沒有家屬,而是家人找不到了;我們得知他還有家屬之後,費了一番心力聯絡到阿強媽媽,並帶著她去辦理當年度的低收戶入複查作業,社工告訴她可以安心把阿強放在我們這裡,她只要每年年底記得辦理複查就好。
那年冬天,阿強媽媽瀟灑地點了頭轉身離開,從此下落不明。
「媽媽,可以請您帶他回來嗎?」
三年前,我們再度得到阿強家人的消息,是他姑姑來的電話,原因是媽媽中風住院了,申請相關補助需要阿強的在院證明;阿強期待已久的再度聯繫就這麼串起來,這次我們說什麼也不讓家屬捨下阿強的掛念,經過繁複奔波,終於讓阿強的身分從無家屬名單中移出。
再度擁有家人的阿強是開心的,尤以農曆過年為甚,同時,也是機構無奈的時刻。
大概是把阿強放在機構太放心了,媽媽與姑姑除了補助有狀況時來電,除此之外整年沒有過半通電話,三年前恢復聯絡時適逢春節前夕,社工考量阿強媽媽的身體狀況和姑姑的交通問題,特地將接送他返家團圓,除了現場訪視了解家庭實際狀況,同時告知家屬的責任與義務--畢竟他們有過一次前例,機構萬不希望再次失去聯絡,我當下明確表達希望明年過年她們能來機構接阿強回家的期盼;當時媽媽與姑姑頻頻允諾,隔年卻又拗了一次,我只好再度充當司機送阿強回家過年。
第三年,我們決定不再縱容家屬了。
或許有人覺得,機構不就是要服務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屬的嗎?為什麼看到家庭有困難卻不幫忙?為什麼不能滿足家屬這麼簡單的需求?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意見?
然而,我想問的是,機構滿足了家屬過年時刻的小小要求、誰來滿足服務對象一年到頭內心殷殷的期盼?
我們清楚阿強家人的狀況或許沒那麼理想,可是,撥一通關心的電話有那麼困難?現場評估過家庭狀況後,我們曉得家屬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在家屬能力範圍內的要求,難道過分了?
現今台灣的身心障礙機構仍普遍存有一種奇特現象:包山包海。
一般大眾可能想像不來,不過,確實有些家屬將親人送到機構後就不聞不問--真的不聞不問、沒有半點音訊,因為知道機構食衣住行育樂通通包了:全天候住宿、生活起居無微不至、三餐連點心規律的供應、感冒破病火速就診、定期參與社區活動、固定舉辦戶外旅遊,更別說還有許多隨傳隨到的奇特需求得要滿足;台灣的身心障礙機構實在是萬事屋,家屬繳了基本月費(一般來說是總額的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不等)後通常就不太需要煩惱親人在院生活,因為多數機構都可以將服務對象照顧得服服貼貼,然而這樣的全面服務竟也造就部分家屬認為親屬送到機構後就通通是院方的問題,那種負擔已然交出的態度,機構服務人員都點滴在心頭。
的確,機構收容服務對象確實要盡力做到最好,如果真的沒有家屬方面的支持可能,我們會願意為院生做任何事,即便有家屬,我們也會看家屬能承擔多少而給予支持,而不是把親屬放給機構就沒他的事。
我們始終抱持的信念是,或許將來有那麼一天,服務的院生能回到原生家庭生活,所以,我們絕不讓家屬恣意斷了聯絡!
我們當然理解院生住在機構久了,家屬之間的親情難免轉淡的現實,好的托養互動需要彼此信任與溝通聯繫,才能讓院生在機構享有適切自在的照顧,多數院生家屬長年與機構互動密切融洽,只是偶爾仍會碰到讓待在這領域那麼久的服務人員都看不下去的狀況。
托給機構就拋開身為親人的責任,那不是任何一間機構成立的目的,更不能因為機構服務宛如吃到飽就認為凡事通通都要機構負責,最簡單卻又最清楚的觀察就是每年才一次的過年。
這不是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卻實際存在於你我生活的各個社會角落,心智障礙者在社會上或許是弱勢,不代表他們什麼都不知道,相反的,這群孩子比我們所謂的一般任何人都還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和機會。
如阿強,住在機構十年了,有七年的時間他不曉得家人何在,終於恢復了聯繫卻等不到一年一通電話,機構照顧他三百六十五天,家屬卻連傳統上最重視的春節過年都不願前來接返、遑論送他回院。
類似阿強的情況每個機構都有,服務人員充滿許多無奈,因為這些院生臉上與內心的孤單,沒人比我們更清楚,家屬確實是需要被支持的對象,卻非能夠無限上綱。
換個角度來看,這或許是機構服務長期以來的積習,讓家屬、社會大眾、甚至讓政府單位認為機構本該扛下所有任務且戮力達成,很多人都忽略了,機構終究不是家庭,機構服務人員也只是一般人,有家庭有生活有情緒,政府每年都要機構服務人員不斷進修精進,但在家屬那端的再教育則無聲無息。
我當然清楚,多數在機構住久了的院生也就把機構當自個家了,那個我們口中所說的「家」,他們早就回不去了。
我很不願意直接跟家屬這樣說,卻必須講清楚說明白。
「你們不是要來接他回去嗎?」
「媽媽,我們沒有說今年還要去接他回來啊,我從三年前就一直在提醒這是你們應該為阿強做的事。」
「你們不是送他回來了嗎?應該要來接他的啊!」
我真的無力,只得跟阿強媽媽再次強調,接阿強回家過年與送他回機構是家屬該做的,家屬來接院生跟等不到家屬來接,只好讓機構送回家,對院生而言意義與感受是不同的,如果真有困難,機構理當協助,只是家屬真要清楚肩上的責任,年前已因姑姑再三請求,我們再度將阿強送回家去,當下即告知年後返院希望由她們送回來,並立即提出幾種接送方法以供參考,亦請她明年過年親自來院接回,這不僅是我們的期盼、更是阿強的盼望。
她們應允的原因,是因為知道機構什麼都能辦到。
機構願意協助的原因,是因為了解院生的需求和渴望,那才是我們服務的重點。
對阿強而言,與家人的距離或許遠了,終究是一家人,他只是想多跟家人相處一下,只是想跟同儕一樣三不五時接到家人消息,只是想在大家聊起過年誰來接送時能插得上話,而不是沉默坐在角落,眼巴巴看著其他院生家屬來接他們回家過年。
我們理解的,也希望家屬與外界理解,那才是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