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萎縮基因篩檢記

文/畢柳鶯

 

2001年春節回娘家前,母親在電話裡說她走路越來越不穩了,上下樓梯都要用手扶。她抱怨走路不穩、容易跌倒好幾年了,但是平常除了照顧中風的父親以外,各項運動、家事樣樣來,手腳俐落得很,我想一定又是她多慮了。

沒想到,幾個星期沒見,她清瘦不少,兩腳併攏站立時身體搖晃得很厲害,更別提單腳站立了。

我的臉色一定露出異樣,母親頻頻追問:「我中獎了,是不是?我都這麼老了,怎麼還會發病呢?」我愣坐在一旁,腦中一片空白,說不出話來。

在此之前20年,比母親小3歲的表哥由於走路搖搖晃晃,來到我擔任住院醫師的台大醫院神經內科看診,經過一系列檢查後主任給了一個罕見的診斷:脊髓小腦萎縮症(SCA: Spinocerebellar Ataxia)。他請我好好問清楚家族史,把資料交給他。

一路問下去才發現,原來舅舅從30幾歲起,走路就像醉漢一樣,應該也是這種病。表哥確診的3年前舅舅因行動不良被診斷脊椎狹窄壓迫神經,脊椎手術後雙腳幾近癱瘓,無法解尿,就再也沒有下過床。外婆40歲難產病故前身體無恙,但是外婆那邊很多房親戚都有人年輕時就走路不穩,日後行動不便長期臥床的。從密密麻麻的家族罹病分布圖看起來,男、女罹病機會相當,是一種顯性遺傳。只要父母中有任何一人罹病,每位子女都有二分之一的機率罹病。

這是舅舅一家人悲慘命運的開始,舅舅在臥床5年後利用衣物綁住脖子,身體滾下床自縊身亡。表哥在確診10年後,以塑膠袋悶住頭部,窒息掙扎而死。表弟20幾歲發病,臥床7、8年無法言語、吞嚥,全身關節變形、壓瘡、瘦得皮包骨過世,得年才42歲。而表哥和表弟的孩子們已經多人發病,年齡不過10幾或20幾歲。這疾病有個特徵,下一代會在更年輕就發病(anticipitation)。二表嫂因為女兒、兒子、丈夫先後得病,先是酗酒,後來得到憂鬱症,數年後不明原因猝死。

從此,家族有遺傳疾病的陰影,潛伏在我們的腦海裡。母親的多位姊姊當時好像都沒有發病的跡象,已經64歲的母親年紀早超過疾病好發年齡(30至40幾歲間),因此家人很少談及這件事。就連從事醫療工作的我,雖然知道幾年前已經可以做基因檢測,也沒想過要去面對這個問題,鴕鳥式的以為外婆把基因傳給兒子,女兒家人可以豁免。

看到母親明顯的平衡障礙,心知不妙,腦袋裡千頭萬緒,卻必須故作冷靜,安慰母親:「看了醫師再說。」先生得知此消息,萬分焦慮,覺得有如從雲端摔落,人生突然變色,夜裡輾轉難眠,又怕我承受不了打擊,頻頻勸慰。短短幾日白了頭!

(作者為醫師、小腦萎縮症病友家屬。本文摘錄自《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一書第56~58頁,感謝「麥田出版」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