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學苑——高雄在地化的多元治療模式

作者:  詹一隆

工作不僅可以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更是個人社會定位與身分的認定。有了工作,才能夠感為社會的一份子以及自我的存在價值。但,對於精神疾病患者這卻是何等的苛求。再加上社會對精障者的不瞭解,更使得原本就狹隘的精障者社區生存空間,被壓縮的更加緊迫了,也使得精障者回歸社區之路,更加漫長了!

有鑑於此,前高雄醫學院精神科主任楊明仁醫師,為落實社區精神復健的理想,希望透過「治療、訓練復健、教育」三合一的整體照護方案,做為媒合工作場所及醫療介入處遇的平台,以成功安頓精神疾病患者就業,回歸社區,整合醫政、社政及勞政資源,減少社會成本的浪費。他陸續成立了「高雄市寬德健康協會」、楊明仁診所以及「高雄市私立福德社區復健中心」等精神障礙資源,並且結合了茂德停車場等庇護性工作資源。因為所有的資源都整合在高雄市苓雅區福德捷運站一帶,因此統稱為「福學苑」。成立以來,幫助精神障礙者回歸社區不遺餘力,包括精神障礙者權益宣導、訓練服藥穩定、生活作息正常以及就業前準備等。更成立南部第一個精神障礙者夜間居住方案——白居易,協助精障朋友夜間社區生活自理,達到在社區自行居住的目標。

近年來,為訓練精神障礙朋友得以體驗工作,更成立了許多庇護性就業模式,包括與民間停車場結合的庇護性停車場管理員工作、結合診所的禮賓人員服務以及結合民間餐廳的服務生工作,在在都為了精神障礙者回歸社區而努力。

「福德社區復健中心」本身另有產業治療課程,透過訓練增強精神障礙者粗動作、精細動作以及情緒穩定等,並且透過產品的銷售,讓社會大眾能夠更了解精神障礙朋友,並且給予其肯定跟支持。近日更因為媒體報導,使得中心生產的水餃成為熱門,學員們每天得以快樂的工作著,為自己的回歸社區路邁進一步。中心更有花生、腰果、滷味等產業加工產品,以多元化學員訓練模式。

福學苑以「福德社區復健中心」為主要窗口,提供18歲以上精神障礙者日間復健訓練服務,協助其回歸社區,重新面對人群,並且達到自力更生的目標。

(作者為「高雄市私立福德社區復健中心」社工。本文由該中心提供,感謝慨允轉載。)

 

Tag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