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俊麟
2016/3/12聯合新聞林麒瑋報導「古蹟設無障礙坡道 文史工作者批:極醜」一文。文中新竹縣文史工作者黃有福,在臉書上痛批表示,古蹟主管單位說無障礙設施,他不解的是為何將無障礙坡道設在天井(中埕)中央,天井是祭祀空間,讓身障人士推著輪椅進去做什麼?
諸如此類的說法經常出現,道出了身心障礙者在台灣目前的處境,不論是在文史、教育、職場甚至消費場所,根本沒有考慮到身心障礙者的處境,這樣的情況再再顯示出「不尊重」的不文明文化。歷史文物的重要性在於讓現代的人了解過往的發展,所以不論是用原地建館的金字塔、兵馬俑、羅馬浴場博物館,或是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都是用現代的建築技術設置古蹟,成為一個讓現在的人有機會理解、觀察這些歷史文物的場域。透過鑑往知來,讓人類的生活更進步。
台灣或許沒有很悠久的歷史,也少有面積廣大的歷史建築,然而在許多人努力的推動下,也慢慢進步到有「讓古蹟盡可能無障礙化」這樣的觀念,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接近、了解人類的歷史文物。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比台灣最古老的建築更久遠歷史的建物,然而他們也都用盡各種辦法來解決無障礙通道的問題,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有機會親近這些古老建築物,這只不過是人類發展的一環。其中比新竹陳氏宗祠的木製活動斜坡更醜、更不協調的大有人在,例如:英國約克大教堂、日本清水寺,裡面有用押花鐵板,直接當成斜坡板鋪在階梯、門檻處解決無障礙通道的問題。當然也有像日本一些設計講究的古蹟無障礙坡道,用木頭,甚至鋪上地毯來解決古蹟無障礙通道的問題。這些無非都是為了讓行動不便的輪椅使用者可以親近,文物古蹟也不是完全都開放的,像是著名的金閣寺,它就是被圍起來,不過金閣寺著名的是它金光閃閃外觀與美麗的庭院,所以沒有開放給所有民眾參觀內部。然而像新竹陳氏宗祠這樣的古蹟,應該是讓民眾欣賞它的建築與格局,目前鋪設的斜坡,穿過天井的做法,應該也是考量到可行的動線,如果說這樣子醜,應該想想如何設計才能夠兼具美感和古蹟環境的融入,如同文章報導黃有福在臉書(原文似乎已經從臉書刪除)上所言:他不解的是為何將無障礙坡道設在天井(中埕)中央,天井是祭祀空間,讓身障人士推著輪椅進去做什麼?
這樣的說法著實不恰當,先不論身障者會做何感想,難道陳氏宗親的後代,如果有人年邁需要藉用輪椅代步,也不能進來?情何以堪?
請台灣的文史古蹟愛好者稍稍進化一下,何謂文史的價值?存在意義為何?
文末附上一張英國約克大教堂的無障礙通道鐵板照片,在我觀察起來,參觀遊客在這個不很漂亮的鐵板前面,看見輪椅遊客時候互相禮讓的微笑,只有滿滿的「美意」啊!